夕陽下的泰晤士河畔、迷霧中的溫莎堡......,
鄉村小溪中的鱒魚,還有屋前樹上的松鼠和街上流連的狐狸;
海德公園里的一杯咖啡,鄉村旅館豐盛暖心的早餐,點滴細細的匯成生活小河;
倫敦繁忙急促的脚步,震蕩起生活的漣漪,卻又被教堂的鐘聲撫平;
這就是英倫,動靜佳宜,張弛有度;
有幸,在此感受人生,品嘗生命中的苦茶甜酒......
* 文章的版權屬迦南旅行社所有,請勿轉載。*
下午茶的主食,不外乎三種:手抓三文治finger sandwich、鬆餅scones、蛋糕小點 cakes。三文治得有三種風味:黃瓜、煙三文魚、蛋和香草。其中黃瓜和三文魚,要切得像紙一樣薄,下次你可以留意一下,如果某餐廳給你的三文治餡的內容很豐厚,並不代表正宗。
發現一些海外的英國旅遊推介,都說來英國享受‘high tea’,其實這是不準確的,有人以爲high tea就是高級的喝茶享受,事實正好相反,這是low tea,也就是afternoon tea。
倫敦老牌麗池酒店Ritz的下午茶歷史悠久且聞名爾遐,無他,環境幽雅古典,對客人的要求也很挑剔:需要預約、著裝要求整齊、謝絕牛仔褲和球鞋;價格當然也不菲,最便宜的也得從每人50鎊起。供應下午茶的餐廳棕櫚閣Palm Court,被譽爲世界上最美麗的餐廳之一,因此,‘下午茶’從早上11時起就開始供應,直到晚上7時半。
英國一年一度的皇家賽馬周,在每年的6月開鑼。這是一個集社交、體育的盛事,每年都吸引世界一流的馬匹、騎師和馴馬師雲集此地參賽。但是,賽馬周的焦點,卻是女士們造型萬千的禮帽頭飾和著裝。
賽馬周的確是英國人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社交盛會,平民與皇室人員都熱情高漲。女士們不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,都打扮得風姿綽約花枝招展。參與盛會的女士,一定得戴帽子,不戴帽子也要戴頭飾,因此,女士們在帽子和頭飾方面費盡心思‘出位、搶風頭’吸引記者,因爲一個‘不小心’,就會上了報紙的頭版,風光一番。
這個時候,英國各大禮服店便門庭若市,售賣禮帽的商店可謂生意滔滔,帽子的價格從幾十鎊到幾千鎊都有。相信有部分的女士,是把簡單的帽子改裝又或‘合法加建’,極盡誇張、嘩衆取寵,這樣也可以省囘一筆費用。而男士的衣著就極爲沉悶了,千篇一律的禮帽加燕尾服,坊間有許多男士禮服店,專門出租。
本來是皇家風範的賽馬日,女士以高貴形象出現,所以,賽馬周,還是有不少的女士以正式的禮帽為主打。近年禮帽的設計越發大膽新穎,在賽馬周這個場合,大、‘佔領空間’,是讓旁人觸目和吸引記者的要訣。女士們在這個場合,可以說是和閨蜜們大展身手的日子,也是歡樂美麗的一天,你說她們俗不可耐也好,張狂风骚也罷,難得一天,天公造美,這樣的全國性的社交盛事,機會難得,女王和皇室人員都會出席,也就是平民與貴族的盛會!
最近看了英國的一些有關閲讀的調查報告,結果是讓英國人‘驚訝’,認爲現代媒體入侵社會嚴重影響了大不列顛國民的閲讀習慣:只有55% 的人每週拿起至少一本書閲讀,其他45% 的人則選擇看電視;然而97% 的接受訪問調查的人,都認爲看書、或閲讀是放鬆和休息的上乘之選;另外一個機構RNIB去年九月份的一個調查結果,則顯示全國只有89% 人有閲讀的習慣。
當英國爲閲讀的人數減少而懊惱的時候,相信很多喜愛閲讀的中國人,卻是對以上的閲讀‘偏低、呈下降趨勢’的數據羡慕不已,不閲讀的人不會理解愛閲讀之人的喜悅,正如我們常說的‘白天不懂夜的黑’。歐洲給遊客的印象,其中一個就是隨處可見閲讀的人。
我相信閲讀的大能,不但可以增長知識、提高民衆素養,甚至可以強國!一個半數以上國民都喜歡閲讀的國家,會培養出大文豪、傑出政客、藝術大師、科學家……
另外一個機構BookTrust的調查顯示,那些從不閲讀的人,多數居住在貧困區域,他們的孩子多會過著貧困的生活,這些不閲讀的人當中,又多數是30嵗以下的男性,沒有什麽技術或資質,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和快樂指數都相對低下。似乎,這又是一個很好的證明。
閲讀,應該是持續的學習、不斷更新進步的過程,不是一時的愛好。這是一個可以維持一生但是又隨時隨地可以做的好習慣。
現代科技的發展,不應該是減少閲讀的理由。現在很多電子書籍可供閲讀,也方便在閲讀一些尷尬、敏感題目或内容時不讓旁人看見。
書,對於某些人,是永遠的樂趣。光是封面就很有學問,涉及到的‘藝術’包括廣告、設計、美術、心理學等等。23% 的人承認,他們以書的封面斷定書的質量,反而書評、推介不那麽重要。可見人都是‘好色’的族類,好書還需要好的包裝,不怎樣的書,稍加設計便可以成功‘變身’上位,丫環變小姐,山雞變鳳凰,爲什麽名人明星的書銷售量驚人?不用解釋。
之前看到網絡上一個印度人寫的文章《不閲讀的中國人》,感觸良多。我們的中國文學,說真的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比得上,可是,我們的大文豪在哪裏?大作家在那裏?追溯下去,原來都在古代,都死了。
今天也是在全民閲讀?微博微信?連電子郵件都淪落了,大家都煩燥、貪快、不負責任沒有負擔沒有承諾……地刷屏、看信息寫信息,不可以說是閲讀,就算看網上的文章或新聞,也只是疾速瀏覽或只看題目罷了。
這樣,相信很多喜歡閲讀、看書的人,會慨嘆惋惜。在英國,看到書店開了一家又一家,還有數不盡的舊書店有許多寶貝可‘淘’,感到有點幸福。
中國似乎自古推崇讀書,但好像這是很‘高貴、高不可攀’的事情或勾當,‘平民’不能受惠或‘不適合’普及,讀書的目標是升官發財考秀才進士狀元為求一躍龍門身價百倍,‘万般皆下品,惟有讀書高’;如今的學生卻更是悲哀,讀書是爲了應試、為父母的面子,好不容易熬盡艱辛花了銀兩補習考入大學,便好像什麽苦難都結束了,於是便可以在大學胡混日子,十多年的讀書生涯為了分數拼搏掙扎,學到了生命、人性、良善、慷慨、愛心、獨立思考……嗎?!。
什麽時候,閲讀,能成爲國民的習慣和必做之事的時候,這個國家一定文明、進步、民主、和諧……人性化!
英國曼切斯特警方最近公布新的法令,阻止某些種族主義群體對另類人群Goths和Emo 歧視性的攻擊,呼籲受到侵害的受害者舉報。之前英國也有法例,保護殘疾人、同性戀、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,確保他們在生活和就業方面不受歧視。
英國的平等法例其實很健全,無論在實際生活中人們是是否執行,但是確實明文規定了,任何人如果覺得受到歧視或不平等對待,都可以訴諸法律,不用下跪上訪,有社區提供免費法律服務,傳媒也常常報導有關雇員與雇主、上司與下屬之間的官司糾紛。平等法律覆蓋面很廣,主要包括在種族、性別、年齡、性取向、宗教等方面,關於這個話題,博主也與在英國參政的陳先生交談過,此話題將另文談論。今天主要談歧視的問題。
歧視一直都是敏感但又不可避免的話題。著名旅遊家古鎮煌先生的文章,他這樣談及英式的歧視:一些中上層、所謂貴族的英國人在這方面很‘出色和專業’,他們不會表現出來,反而對你更‘客氣’更‘好’,以顯得他們對你的‘恩惠’,‘紓尊降貴’的來與你交往,‘紳士風度’,也表現在歧視上。本人也同意,英國人在歐洲人中算是最'虛偽'的了。
英國人,雖然風光日子已成為歷史,但是骨子裡還是很多大英帝國的民族的因子,總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民族。一般平民百姓對外來民族沒有什麼看法,因為英國現在其他種族也逐漸增多,比如倫敦,這個城市有300多種語言,堪稱世界之最,一個公司一個商店,就可能有數個國籍或種族的人在工作。
然而,在英國多年的經驗,感覺上大家都是客客氣氣的,他們也不會在背後捅你一刀;就算你在各方面都比他們優勝,他們還是以為高人一等的,這等事情在世界各地皆是如此,哪一個國家的少數外族人,不是處於稍微劣勢的社會狀態的?問題是,這個國家的法律如何去保護這些少數民族、保護弱勢團體(殘疾、智障、婦女小孩等等)的,是否每個公民對享有同等的機會和法律權利。其他方面,無論你是否這裡的公民,就算你是遊客、學生、探親的,都享有免費的醫療服務,一些留學生在這裡懷孕產子(包括手術、特別治療等),不用花一分錢。
總括來說,只要你不打擾干預別人的生活、利益或隱私,你要怎樣生活都可以。近年反而是一些激進的在英國穆斯林,對社區和市民帶來不安的因素。
遇到陌生人,大家還是會彼此點頭微笑說聲‘早上好’或‘你好’。如果是在大城市倫敦以外的地方,人們更加熱情友善,也淳樸些。反而有時遇到些同胞,想主動報以微笑或點頭打個招呼,多數情況是對方立刻避開你的視線,扭頭裝作看不見.
現在回過頭看,反而覺得在中國的‘歧視’情況,是十分獨特的,而且其‘內容’的豐富多彩,其他國家望塵莫及,可以說在‘歧視’方面于世界領先地位。
小時候,從大人們的談話中,雖然不太明白,但是已經感覺到,城裡人看不起鄉下人。‘新中國’建立之後,家庭成份不好的人,被歸類被流放被批鬥被排擠被剝奪教育與工作的機會,那個時代,雖然瘋狂,但是,那種明目張膽、毫無人性可言的赤裸裸的歧視,相信過來人都心有餘悸,或者只有在中國才有。改革開放了,應該大家都平等了,其實也不盡是。
七八十年代,港澳臺對大陸同胞極盡嘲笑、諷刺,香港人,或多數涉及大陸人的電視電影,皆把他們稱為‘阿燦、表叔、表嬸、表哥、表姐’,而現在比較富裕的一些內地人,反過來稱香港普通市民為‘港燦’。而比較早小康起來的珠三角的人,皆瞧不起外省人,在他們的眼中,外省人都是‘窮人’。如此類推,北京人覺得京城以外的人都是‘群眾’,上海人覺得所有非阿拉都是‘土包子’。
都在追求、尋求優越感,都在攀比,似乎‘有資格歧視人’才是理想的優越生活,沒權沒錢就不如不做人,有錢有權,就可以有資本去瞧不起其他人。而沒錢沒權的普通市民,去歧視誰呢?有,還有外地民工,雖然他們承擔了最累最髒‘最下等’的工作,城裡人對他們感恩不多: 應該的嘛,我們已經為他們改善生活了,他們的素質太差了;還有黑人印度人呢,不怕找不到。在香港生有許多土生的印巴人,講得一口流利的粵語,港人稱他們為阿差阿星;而國內對某些地方地區人群的‘昵稱’,簡直就是豐富多彩,可以入健力士記錄大全。
回到國內,一些有點兒‘權’的人,也不算是權,只是工作職責而已,卻是‘三分顏色就上大紅、有風就用盡帆’,代表人物是售票員、各政府部門內‘為人民服務’的辦事人員,非得看他們臉色辦事。中國特有的利益網關係網,外國學者窮盡一生研究也只能瞭解皮毛。中國人因為潛意識里沒有安全感,所以喜歡聚居,但是又互不信任互相堤防,為免吃虧,往往要先下手為強。有時候,我們的宗族觀念、地方觀念太強,就是沒有‘國家、大家’的觀念。看到在外國的其他民族很團結,越覺得中國人是一盤散沙,無論去到世界各地都如是。
不錯中國現在比以前‘富了’很多,國人出國說話更加響亮,有些人以為現在外國都怕中國。本人的感覺不是這樣。他們只是害怕中國人的‘不規矩’影響了他們的利益擾亂了生活秩序。一個國家再小,如果政府是公正廉潔愛民的、國民愛國團結的,那才是真正的可畏。
可悲的是,‘歧視’教育(包括腐敗教育),從我們的幼兒園就開始了。總括來說,中式的歧視,就是在自己的家裡互相歧視,瞧不起自己人,同一个族類,卻不互相包容、理解、愛護。不用談社會各方面個階層的平等問題了,光是一個招工啟事,就突顯一個社會是否具備這樣意識、態度。
每年的11月11日11時,當大笨鐘敲響的時候,英國全國會有兩分鐘的靜默,從政府皇室到民間,在血色的花海中,人們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士兵和近年傷亡的英國戰士。鮮紅的罌粟花是標志。當年在歐洲許多戰鬥激烈的地方,這花盛放,而鮮紅的顏色,代表了戰士的鮮血。在1918年一戰結束後,英國就開始了這個戰爭紀念活動。
在8月到11月期間,各式的罌粟花就會擺放在街頭、銀行、公共交通等地方售賣,通常價格為一英鎊,籌得的款項用於幫助當年陣亡士兵的家庭、退伍軍人及其家屬的生活,目前這些慈善款項不只是對當年一戰的家庭,也幫助所有英國士兵的家庭,包括近年在世界各地傷亡的英國士兵。街頭到處有義賣罌粟花的,在很多公共場所、銀行、政府辦公樓、地鐵、商店都可以買到,這項慈善活動,叫做poppy appeal。接近11月11日的星期天,全國上下大小的教堂就忽然多了很多人,平常不甚去教堂的,也會前去,一些著名的教堂如西敏寺、聖保羅,也會謝絕遊客參觀。
2014年的紀念更特別,除了傳統的罌粟花紀念,一個名為 ‘血色花海’(Blood Swept Lands and Seas of Red) 的大型紀念活動吸引了無數的英國人和游客。陶瓷藝術家 Paul Cummins制作了88,8246朵紅色罌粟花(英軍傷亡的數字),之後由一個舞台設計師Pom Piper將這八十多萬的瓷花擺設在倫敦塔。從8月5日開始(英國當年正式介入世界大戰的日期)到11月11日,將對外開售賣,價格每朵為25英鎊,所籌得款項將給予六個有關的慈善團體,剩余的瓷花在11月11日之後,將由自願者協助收集,送往各地的機構再售賣。近日民間強烈要求瓷花展覽的日期延長一兩周,以便讓更多的國民和遊客觀賞。
這個時候會看見很多市民戴上罌粟花的標誌,連汽車也不例外。初來時英國不明其意義,後來和跟隨大衆購買;其實不只是英國人,很多少數族裔甚至穆斯林也支持這個慈善活動。從10月份開始,個人就戴上這朵小紅花,電視節目的主持人、名人明星都佩戴,當然這是自願性質,沒有強制性。
英國的‘紳士’世界聞名,姑且不論今日英國人是否還很‘紳士’,這是很多人對英國人的印象。紳士的定義是 - 那些行為良好有禮貌的人。
人們用‘豔婦’形容巴黎,‘棄婦’形容羅馬,而倫敦,則冠予‘怨婦’名稱。昔日風光已成歷史,殖民地一個個獨立,經濟強項越來越少,人民只有抱怨現狀和懷緬過往的輝煌。現代的英國,光輝不再,但是‘爛船還剩三斤釘’,軟文化軟實力不容置疑地還是在世界的領先地位。
紳士會所在英國由來已久,比如雅典娜會所,歷史可以追溯到1830年,是英國其中一個著名的會所。這些會所,當年十八世紀開始的時候,是由當時的‘上等階層人士’發起,之後到了十九和二十世紀初期,得到更大的發展,會員已經接受‘中等階層’人士和女士。會所的分類很多,有文化藝術類的,有法律司法的,有軍人的,總是各式其式。所都是會員制,需繳納不菲的會費。雅典娜的會員以文化、藝術、宗教背景的人士為主。進入會所,男士一定要穿西裝和佩戴領帶,女士穿著禮服。
縱觀來會所的人,聚會程序通常不變,首先是輕鬆的酒會,大家聊天交流, 然後就進入宴會廳或書房用餐。如果是5-10人的小聚會,他們都喜歡在書房里聊天用餐,會所裏面的書房多得是,在這些古典書籍的包圍下、在古色古香的環境中,天南地北暢談交流,有時細心偷聽到他們的談話內容,離不開政治、學術,更多的,是在‘侃’ 和‘吹水(吹牛)’。 不過還是蠻有趣的。
有一些英國人明明是對外國人有成見,但是還是很‘熱情’的與你交談,讓你感覺‘他們是多麼的謙卑以致降低他們高貴的身份來與你聊天’。不過,總體,英國人都是很‘紳士’的,這與他們民族性格保守自律的特性有關,雖然從骨子裡,英國人和法國人德國人一樣,都是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民族,無言,因為事實上,很多方面他們都很優秀。
縱觀英國人,在公眾場合,都比較規矩禮貌,這也與從小的教育有關。比如,任何地方都見有人排隊,公車、銀行、商店,大家都自覺,如果有人插隊(Jump Line),肯定有人出來勸阻,排隊,似乎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。
在公車、地鐵,人們都自覺地保持安靜,有時手機響了,一些人會告知對方稍後再打過來。有時自己不得不在公車上因為工作的原因打手機,得忍受周圍的人‘責備’的眼光。
政府的福利日減,許多老人的生活也不好過,但是出門辦事購物,仍是要穿戴整齊,頭髮梳理得貼服,老太太還一絲不苟的化個淡妝。要看這類的老人,在老牌商店‘瑪莎百貨Mark & Spencer ' 就最多,他們有的生活雖然不寬裕,但是仍然喜歡來到比較‘上等’的老店,細細挑選生活用品和食品。
其他一般的社交活動,比如婚禮、畢業典禮、生日會等等,人們都穿戴整齊,女士都喜歡帶禮帽。可惜,亞洲人因為臉型和身高的關係,戴帽子戴的好看的人少。
在餐廳用餐,也是表現一個人是否有良好教養的地方。大家都客客氣氣的,沒有人會對服務生粗言吆喝,對服務人員都很尊重,多數用‘Can I have ...我可以要這個嗎?..I would like to try ...我想試試這個.....Please bring me...請給我這個那個...’。一頓飯下來,對服務人員不知說了多少個‘請、謝謝、勞煩’。